邵东祁剧

以“邵东清云祁剧团”为代表的“邵东祁剧”,自1892年第一代班主李大湘创立以来已经历了130多年的风风雨雨,历尽坎坷沿袭至今。其融永河派(永州祁剧)与宝河派(邵阳祁剧)之特征开创了求大同存小异的邵东祁剧流派而被县域内外十余个城乡的群众所接纳、认同而喜闻乐见。
邵东地处湘中(娄邵)干旱带、石漠化分布较广的地域、故人多地少外出经商、打工者甚多并流传至今。曾经的“洪桥”做为商贾流通之桥,曾经的《上广西》以描绘外出打工者的情境就鲜活地佐证了邵东的人文地貌的典型特征;加之邵东本来就受 “梅山文化圈”的影响并积淀着厚重的“湖湘文化”的底蕴,在文化形态上可塑性较之周边地区更为突出,尤其是古老的“儸戏”根植于民间文化之深,加上地花鼓在民间的流传,从而邵东祁剧对各种文化形态相互吸纳、相互排斥的作用下形成了即具有典型的特征,又有其它艺术特色的邵东祁剧。
邵东祁剧(清云祁剧团)源于湖南祁剧这一大体 ,仅清云祁剧团保留的传统节目就达数百曲,且高腔、昆曲节目资料较全,在邵东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而弥足珍贵。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上与邵东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民俗习惯息息相通,甚至有些是家喻户晓,很得广大群众(尤其是年龄大的)欢迎。.湖南祁剧在传统文化艺术百花园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邵东祁剧(清云祁剧团)在传统文化艺术中仍能一传五代自始不断而继续发扬光大就证明了这一不可缺的人文现象。

邵东祁剧清云班130多年来,在传承古老的祁剧中不仅保持了在唱腔上剧种所具有的高亢、动听、优美的表现形态,在器乐伴奏上坚守了“三大件”(京胡、京二胡、弹拨)为主要器乐的特征。加上吹奏乐的伴随(竹笛、大、小唢呐)从而突显了祁剧音乐的粗旷和雄壮,现代器乐(电声乐)的加入更让古老的祁剧音乐在传统的艺术表现上 更具现代感和听觉冲击感。
邵东祁剧之所以称之谓“大戏”,其根本原因是剧目正统,很少“桥路戏”,仅“清云祁剧团”现保留的传统剧目就有400余个,高腔、昆曲曲目几百曲,“脸谱”形态上百种。现任第五代传承人李鲜群个人出资,不仅更新了所有的服饰、道具,还引入了全新的电声乐器、灯光、音响、甚至电子屏幕等,在各类民间的红白喜事、祭祀、祠堂庆典等演出中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现已成为邵东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
《邵东祁剧》于2015年申报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列入邵阳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一篇:邵东市2019年非遗保护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