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傩戏简介
“邵东傩戏”亦称“傩坛戏”,在邵东市境内流传已逾千年,与其说包含了封建迷信的因素,不如说“邵东傩戏”在26折的法事中所表演的各个不同内容的戏剧表演充分表达了当地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进程中所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

“邵东傩戏”是巫、道两教的合成,她以“傩面”为载体,诸如:土地、判官、和尚、仙锋、梅山等人物角色为形象在“打三朝”、“求嗣”、“庆太婆”、“迁新居”等形态中表现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过程,但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前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不断发现和探索,“邵东傩戏”也逐渐从纯祭祀活动中解脱出来而繁衍了大量的外坛傩戏并逐渐蜕变为地方戏剧,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邵东傩戏”在表演上直面观众,互动性强,甚至在即兴发挥上其灵机应变性强,有些还无需编排,具有独特的民间艺人那种出口成章的技能,充分显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由此,逐渐形成的刊本戏《赶子牧羊》、《清风亭》、《金钏会》、《南寄子扳砖》、《卖妙郎》、《乞丐与状元》、《盘洞》、《百仁堂》等等剧目,曾经繁荣过百花齐放的地方剧种和充实着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为适应邵东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的审美观念,进一步振兴邵东地方花鼓戏,满足人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邵东傩戏”尤其是其派生出来的许多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观的剧目。邵东傩戏的发展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邵阳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将“邵东傩戏”列为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适应邵东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的审美观念,进一步振兴邵东地方花鼓戏,满足人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邵东傩戏”尤其是其派生出来的许多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伦理道德观的剧目。邵东傩戏的发展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邵阳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将“邵东傩戏”列为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上一篇:邵东木偶戏简介
下一篇:邵东扁担戏简介